首页 资讯 正文

何嘉: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破壁”

体育正文 18 0

何嘉: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破壁”

何嘉: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破壁”

新疆博物馆(bówùguǎn)建筑外景。新疆博物馆供图 “以前总觉得博物馆离(lí)我很(hěn)远,通过这次直播,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走进了那些神秘的历史故事里。”一堂(yītáng)流动博物馆课堂结束后,乌鲁木齐市的一名小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流动博物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新疆博物馆”)的特色项目。该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何嘉介绍,该项目设立于2010年。2025年以来,新疆博物馆借助最新的虚拟现实(xūnǐxiànshí)技术、3D展示技术、数字直播等方式,将博物馆搬上“云端”,将文物(wénwù)带进多个(duōgè)课堂(kètáng)、带到多个社区(shèqū)。 新疆,多元文明在(zài)这里交汇生长,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zhòngyào)意义。近日,何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专访时表示,文物不应只被(bèi)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文物工作者应为(yīngwèi)文物注入“生命”,让它们“动(dòng)起来”,以生动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的内心,“我们希望以展览为媒介,讲述真实、鲜活的新疆故事,让沉睡千年的丝路瑰宝舞动起来”。 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何嘉。受访者(shòufǎngzhě)供图 这是一座“考古人(rén)的乐园” 中青报(zhōngqīngbào)·中青网:截至2025年3月,新疆博物馆馆藏量达6万多件,其中包括伏羲女娲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珍贵的有(yǒu)机质文物。相较(xiāngjiào)于其他博物馆,新疆博物馆收藏文物有什么独特性? 何嘉:新疆是(shì)考古工作者的乐园。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大批(yīdàpī)珍贵而特殊的文物聚集在这里。 新疆是(shì)连接东西方的(de)关键(guānjiàn)枢纽(shūniǔ),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这里有多元丰富的文化遗存。通过对毛织品、汉唐锦绣、晋唐文书等文物及多处古城遗址价值内涵的发掘,我们可以看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yǔ)发展过程、多元宗教传播及其中国化过程,乃至不同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 当前,国内对(duì)皮革、毛纺织等文物(wénwù)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区域。而新疆气候干燥、空气湿度(shīdù)较低,使得大量有机质(yǒujīzhì)文物得以留存至今。比如,在吐鲁番(tǔlǔfān)盆地的高昌古城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皮毛、竹简等有机质文物,这类文物浅埋于土,在沙漠腹地迅速脱水干燥,能够保存完整,具有(jùyǒu)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们已成为新疆博物馆的特色馆藏。 中青报(zhōngqīngbào)·中青网:因材质特性,有机质文物管理(guǎnlǐ)难度较高,如何平衡文物的管理与展出? 何嘉:为妥善管理和保护(bǎohù)文物,新疆博物馆采取了多种配套措施。 在硬件设施上(shàng),除设立文物修复(xiūfù)中心外,在博物馆二期建设中,我们还单独打造了近4000平方米的科技保护中心,用于文物检测、分析、维护与修复。该(gāi)中心的空调、上下水等系统与博物馆整体严格区分,实现了独立运行,确保文物安全(ānquán)。 在软件方面,在国家文物(wénwù)局(guójiāwénwùjú)(guójiāwénwùjú)的支持下(xià),本馆(běnguǎn)采用“以干代训”模式,举办高端(gāoduān)人才培训班;同时派出青年干部赴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等先进单位跟班学习。目前,本馆已成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和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争取到千万级资金购置高端仪器,提升文物病害分析能力,助力文物修复工作迈上新台阶。 中青报·中青网:为充分挖掘丝路文明(wénmíng),展现新疆特色,服务好大众,贵馆(guìguǎn)做了哪些尝试? 何嘉:我们希望能将新疆(xīnjiāng)博物馆打造为“新疆的地标(dìbiāo)和名片”,为海内外游客呈现新疆风貌,开启一扇近距离了解新疆的窗口。 从策展初期,我们就注重梳理国家治理新疆(xīnjiāng)的历史(lìshǐ),以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新疆各族人民和内地交往交流(jiāoliú)交融(jiāoróng)为展陈方向。我们陆续推出了(le)“新疆历史文物展”“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等展览,运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数百件出土的有机质文物、文献及简牍(jiǎndú),讲好国家治理新疆的历史故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当然,文物展览(zhǎnlǎn)应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de)原则。近年来,本馆积极与文化(wénhuà)和旅游部(lǚyóubù)、国家(guójiā)文物局以及故宫博物院(gùgōngbówùyuàn)、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引进优质展览,让新疆本地的观众不出家门就(jiù)能领略中华优秀文化。同时,我们与日本、法国、伊朗等国家加强合作,策划《走进波斯·丝路——“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导览》等对外文物交流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新疆历史,提升新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新疆博物馆推出“新疆历史(lìshǐ)文物展”等展览。新疆博物馆供图 让(ràng)沉睡千年的丝路瑰宝“舞动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如何(rúhé)让文物“活起来”,让公众看到具有新疆特色(tèsè)的文物展览? 何嘉:我们采用“文物(wénwù)+演绎+文创”融合创新模式,让观众体验新疆历史(lìshǐ)文化之美。 新疆(xīnjiāng)有9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如楼兰古城、尼雅遗址(yízhǐ)等,因此(yīncǐ),博物馆需要做好观众和历史遗址间的“破壁”工作(gōngzuò)。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是什么样?许多观众会带着这个问题来到4层的数字化体验厅。该展厅借助虚拟现实、体感交互等技术,全景还原了小河墓地,让(ràng)观众感到身临其境,揭开(jiēkāi)古代文明(gǔdàiwénmíng)的神秘面纱。目前,馆内两万多件文物都已实现了数字化,观众可沉浸式体验克孜尔石窟、尼雅遗址、楼兰古城等遗址。 数字化手段扩大了(le)展览影响力,增强了观众体验;而实体(shítǐ)展览为数字化提供内容基础,两者相互配合,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除运用VR、AR等互动技术外(wài),贵馆也在探索将文物与(yǔ)舞台表演结合的展览方式,可否具体介绍? 何嘉:新疆是舞乐(lè)之乡。从2022年起,本馆打造文物(wénwù)活化舞台剧《千年之语》,每个篇章以一件(yījiàn)国宝文物为创意核心,旨在(zài)让(ràng)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在舞台剧中,观众不仅能观赏到新疆特色歌舞表演,而且伴随着灵动的胡旋舞、激昂的龟兹乐,他们还如同完成了一场与文物“跨越千年”的对话,感知到古代新疆地区(xīnjiāngdìqū)与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交融碰撞的精深内涵。 中青报·中青网: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fāxiàn)之一(zhīyī),也是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如何讲述(jiǎngshù)好重量级文物的故事? 何嘉:我们关注到,许多观众来博物馆(bówùguǎn)的第一件(dìyījiàn)事就是寻找“五星出东方利(lì)中国”锦护臂,他们对这件文物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我们专门打造了一个近600平方米的“国宝厅”,预计今年面向公众开放。 该展厅通过4个板块,细致梳理了这件国宝文物(wénwù)蕴含的故事,包括中国(zhōngguó)汉代锦织技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古人对天象的认知(rènzhī)及军事行动等。我们希望把这件文物的故事讲透彻,帮助观众了解它背后的历史(lìshǐ)价值、政治意义(yìyì)、学术意义。同时,我们利用(lìyòng)全息投影技术打造了一个200平方米的数字展室,演绎与这件国宝文物相关联的一些场景、事件,让游客在妙趣横生的互动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鲜活。 此外,我们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灵感,开发出一系列实用且富有(fùyǒu)创意的文创产品,如丝巾、冰箱贴等。游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文创产品时,会回忆起在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人们能随时随地感受(gǎnshòu)历史的魅力,才能(cáinéng)真正做到让历史文化融入(róngrù)生活。 中青报(zhōngqīngbào)·中青网:新疆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何嘉:简单(jiǎndān)陈列的文物展览,无法深入展现文物真正的意义。因此,挖掘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把(bǎ)历史阐释清楚才(cái)是(shì)我们的立馆之本。由于新疆历史跨度大,涉及民族较多,解读少数民族文字对阐释历史、了解文物尤为重要。但随着风沙侵蚀和历史变迁,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字已成为无人(wúrén)使用、无人传承(chuánchéng)的“死文字”,解读这类文献给研究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此外,我们缺少(quēshǎo)高精尖人才(réncái),尤其是对新疆历史有深入研究的领军人物。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zhōngguó)”锦护臂。视觉中国供图 讲好(jiǎnghǎo)新疆故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中青报·中青网:如今,年轻人(niánqīngrén)游览(yóulǎn)博物馆的方式正从走马观花向专注研学的方向转变。贵馆在服务青少年方面有哪些举措? 何嘉: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gōngnéng)是(shì)搭建起历史文化与大众沟通的桥梁,拓展知识传播渠道,强化教育功能。为此,本馆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儿童(qīngshàoniánértóng)的课程和研学活动。 每逢节假日,我们会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类的学习活动,像以“画(huà)龙少年”为主题的少儿绘画作品展示(zhǎnshì)、“在博物馆画文物”“小小(xiǎoxiǎo)文物修复师”等活动,都深受孩子们喜爱。近两年,我们结合数字直播,不断优化升级“流动博物馆”项目,让文物讲解员走进(zǒujìn)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足(zú)不出校就能参观博物馆。 讲好文物故事、讲好新疆(xīnjiāng)故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yídàirén)的(de)接力。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招募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青少年。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他们(tāmen)会逐渐成长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小使者,向更多(duō)同龄人讲述新疆历史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青报·中青网:越来越多的(de)年轻人热爱博物馆,如何让“文博热(wénbórè)”长红? 何嘉:一是深化文博研究工作,在(zài)此基础上推出更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览;二是(èrshì)拓展参与(cānyù)途径,借助“小小修复师”、纺织品修补等研学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zhòngxià)“爱文物、爱历史”的种子;三是持续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人文交流桥梁作用。 中青报·中青网:新疆博物馆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shì)什么? 何嘉:我们会朝着构建“大保护、大融合、大传播”的新格局,多维度推进文物事业发展。既要(yào)深化前沿技术应用,探索AI等科技在预测(yùcè)文物病害(bìnghài)趋势等领域的应用;又要推动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丝绸之路文物保护(wénwùbǎohù)机制。我们要以(yǐ)文物为支点,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你认为博物馆的未来是(shì)什么样的? 何嘉:博物馆需从“静态守护者(zhě)”转变为“动态参与者”。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强调,博物馆应通过保护非物质遗产、融合新技术、激发青年(nián)力量,成为“可(kě)持续包容性社会的塑造者”。而2025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也(yě)对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新要求(yāoqiú),博物馆在快速变化中应既保持文化内核的稳定性,又要以创新应对挑战。 以新疆博物馆(bówùguǎn)为例,博物馆发展需立足地域特色,以科技为翼、青年为媒、社区为基,构建“活态化”的(de)文化传承体系。未来可(kě)进一步探索元宇宙展览、AI策展等(děng)前沿领域,同时强化与(yǔ)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对话,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核心枢纽。
何嘉:新疆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上“破壁”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